月經是女性每個月的好朋友,大多數的婦女,對於週而復始的月經習以為常,但據統計,有10-15%的人有月經過多的困擾,影響生活、工作、情緒、社交,甚至經痛、貧血。正常女性一次月經天數約為4~7天,經血量平均約33ml。當經期流血天數超過7天,或每個月經週期的經血量大於80或100ml,就是「經血過多」若經血量少於10ml,稱為「經血過少」。女性如何知道自己的經血量是過多或過少?可依衛生棉墊來計算,大棉墊(夜用型)全濕約10ml,日用型全濕約5ml。當然每個人會有使用習慣上的不同,加上有時會有血塊,計算上不是很容易。大略說來,如果每個月使用日用型20片以上就是經血過多,如果使用少於5片就是經血過少。實務上臨床判斷的依據是依照患者是否有貧血現象來判斷。
經血過多的治療可以分為口服藥物治療或是外科手術方法治療。口服藥物治療包括黃體素、複方口服避孕藥、男性荷爾蒙衍生治劑、性腺促進激素釋放素類似物、非類固醇類抗發炎劑、抗纖維溶解劑。雖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旦停藥,容易再復發。
而外科治療法通常是內科方法失敗,或是副作用難以忍受時才會加以考慮,手術方法主要是保守性的子宮內膜破壞術或是全子宮切除術。子宮內膜破壞術包括電燒、雷射、微波、灌熱水、熱水袋等,雖然效果不錯,也可以保留子宮,但也有不同程度的風險,例如:穿孔、空氣栓塞。而且有時子宮內膜破壞術會破壞不完整,亦會造成不規則的子宮腔黏連,反而導致更嚴重的經痛發生。不過子宮內膜破壞術也已經喪失生育能力,對於想保留生育能力的婦女不適用。雖然有的人已經生過小孩,以目前台灣離婚率這麼高的情況下,永久破壞性的治療,仍須謹慎為之。子宮切除是所有方法失敗後,最後唯一的辦法,因須住院、麻醉,而且失去子宮,喪失生育力,對某些婦女的身心有莫大的衝擊。
子宮內投藥系統(蜜蕊娜, Mirena)是一種T型裝置,中間附有一個小圓柱筒,存放著荷爾蒙,圓柱體為半透膜包覆黃體素,具有緩慢定量釋放黃體素的功能,經由醫師在門診安裝後,五年內平均每日在子宮腔內局部微量釋放0.02毫克黃體素 levonorgestrel。levonorgestrel 為黃體素的一種,一種和女性體內性荷爾蒙近似的成分,常見於口服避孕藥的成份之一,已上市 20 多年,它的作用是抑制子宮內膜生長。因此,最早是為避孕而設計,後來發現對經血過多也有幫助,效果可達80%以上,對貧血及經痛也有明顯改善,對子宮肌腺瘤也有不錯的效果。
子宮內投藥系統自1970年代開始研究發展,到1976年進一步改良後推出,目前大約在130個國家、超過1,500萬名女性使用。根據一項針對歐洲女性使用經驗的調查顯示,因經血過多、經痛已決定接受子宮切除手術的女性,在裝置子宮內投藥系統後,有超過6成患者取消既定的子宮切除手術。
子宮內投藥系統含有幫助避孕及抑制子宮內膜增生的成分,產生下列避孕與治療的作用:
1.增加子宮頸黏液濃稠度,阻礙精子與卵子結合。也減少了細菌逆行性感染的機會,減少骨盆腔發炎機率。
2.抑制子宮內膜增生,使受精卵無法著床。同時可減少經血量,來治療經血過多。
3.降低精子在子宮及輸卵管之活動力及功能。
如果將來想要懷孕,可以請醫師取出子宮內投藥系統,子宮內投藥系統隨時都可以取出,取出後避孕效果即消失,80%以上的婦女可在取出後一年內懷孕(與一般未避孕婦女相同)。此外,子宮內投藥系統並不影響卵巢功能與體內荷爾蒙分泌。
副作用方面,在裝入的前3個月,有些婦女會出現點狀出血,這是子宮適應黃體素改變必經的常見現象,並不影響性生活,且會逐漸消退。少部分會有乳房脹痛、頭痛或長青春痘等副作用,但症狀均相當輕微,1?3個月內即會消失。
整體來說,子宮內投藥系統有5大功效:
* 避孕成功率達99.9%,與結紮相當
* 減少經血量約9成
* 緩減經痛強度約8成
* 減少貧血
* 減少骨盆腔發炎機率
一次裝置藥效可達5年,對於年輕想保留生育能力卻苦於經血過量或子宮肌線瘤的患者,子宮內投藥系統應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