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的回顧和演進

『試管嬰兒』的回顧和演進

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 盧信芬主任

 

亞東院訊相片        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在1978年7月25日於英國誕生,到今年剛好滿三十五周年。其實早在1971年RG.Edwards及P.Steptoe等兩位英國醫師就開始研究試管嬰兒的治療,RG.Edwards也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首先把人類卵子在體外成功培養成胚胎,在1975年第一個成功例子懷孕,但不幸在輸卵管著床成為子宮外孕,代表試管嬰兒也有可能做成子宮外孕,最後不得不把輸卵管切除,三年之後終於有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的誕生。

回顧這些年來,試管嬰兒的懷孕率的確有顯著的進步,其中包括:
單一精蟲注射術

   1992年比利時的G. Palermo發展出新技術,直接把單一精子注射到卵子的細胞質,此技術至今已經非常成熟,也造福許多的男性不孕症患者。

培養液的演進
   早期使用組織細胞培養,所以只能培養2~3天,後來研發成胚胎專屬培養液,則可以延長培養到第五天,我們知道這階段的胚胎已經長到囊胚期,將準備孵化,所以這時植入到子宮,更符合自然生理現象,同時也提高胚胎的著床率,更可以選擇好的胚胎做單一胚胎植入,減少多胞胎的機率。

冷凍技術的發展,胚胎的冷凍保存
   目前有慢速冷凍和玻璃化超快速冷凍,兩者的效果都不錯,解凍後植入的懷孕率甚至可以高出於打針刺激的週期。這幾年流行卵子冷凍也是趨勢,年輕未婚的女性,可趁著年輕時把卵子取出於實驗室冷凍保存起來,以備將來生育之需。

胚胎輔助孵化
  1992年J.Cohen發展胚胎輔助孵化法(AH),針對年齡較大的病例或解凍的胚胎,有助於胚胎的孵化與著床,特別是有些胚胎本身因為透明帶較厚較硬,造成胚胎不易孵化著床,用雷射輔助孵化可達到不錯的效果。

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
  針對某些高齡的婦女,屢次試管嬰兒失敗,或習慣性流產的病人,我們可以在胚胎植入前,也就是在胚胎時期配合胚胎切片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最後再將正常胚胎植入子宮。目前可以檢查400多種基因疾病和46條染色體的問題,包括:地中海貧血、小腦肌肉萎縮症及血友病等。我們知道高齡的婦女容易有胚胎染色體問題,甚至統計高達七成以上的胚胎是不正常,透過胚胎切片和著床前的基因診斷或晶片篩檢染色體,可以減少因為胚胎不正常導致流產的機率,增加著床和懷孕的機會。

良好的誘導排卵刺激
  試管嬰兒的成功也取決於一個好的刺激排卵。早期排卵針是從停經婦女小便收集提煉而來,必須每天肌肉注射,病人必須忍受肌肉疼痛,甚至有紅腫發炎的疑慮,這幾年發展出基因合成的排卵針,不但病人可以自行皮下注射,最近也有單一注射取代前七天每天注射的排卵針,也就是打一針可以讓濾泡持續成長一週,大大減輕不孕病人打針痛苦,是一項福音。所以現在的試管嬰兒治療跟十幾年前大大不同,在過去接受試管嬰兒的病人,必須每天往返醫院注射,不但花費很多往返醫院時間,身心煎熬更是無形的壓力,但現在自我注射,打針的次數少了、也更加簡易,最起碼不會痛,接受度也就提高。

     現代人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晚婚和晚生育成為普遍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生育率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常常在門診碰到不孕求診的病人中,往往年齡接近40歲上下,所以打針刺激的針劑就會較多、花費也較高,但是懷孕率相對也較不理想,乃是因為年紀大導致卵子的品質下降。所以現在治療的趨勢是朝向病人友善方向來進行,愈來愈多的臨床研究發現,利用溫和的刺激來誘導排卵。不但可以提高累積的活產率,也可以降低打針的複雜度和降低病人的負擔,還可以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讓病人願意繼續接受治療。據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二十三至六十的病人只願意接受一次試管嬰兒的療程,約有五成至六成的病人會停止治療,其中年齡超過40歲更高達六成八。為何這些病人不大願意繼續接受治療?分析有約兩成六的人有心理上的負擔,兩成五的人可能擔心繼續做試管嬰兒的懷孕率不高,另外包括害怕面對再次失敗,或對打針有恐懼,或他們期待有自然懷孕的可能性等等。

 如何設計個人化的試管嬰兒刺激方式?
* 用溫和的方式刺激排卵來增加病人的便利性,同時提升卵子的品質。
* 搭配單一胚胎囊胚期的胚胎植入或冷凍解凍的胚胎植入。
* 配合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

  這些主要是希望提供病人最無負擔,但又有效率的方式,以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降低多胞胎的風險,才能將試管嬰兒的治療提高到更人性化的境界,最後也能達成不孕夫妻生兒育女的願望。